当下已确定进入到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。内外部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,各国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等活动都围绕着经济而展开 。如今的陕西,作为一个800多年的资深省份,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。那么,现在的陕西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?和人们的预期相不相符?它的发展上限在哪里?是什么决定了发展的上限?它未来的前景又如何呢?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陕西的发展可以用一个字形容,那就是“惨”。1997年,陕西省GDP位于全国第20名,人均GDP第27名,绝大多数都是倒数的存在。人均比它低的是西藏、青海、贵州等少数民族边疆省份,那时候陕西的发展着实让人汗颜。我记得小的时候,国道是坑坑洼洼的,停电是家常便饭,回力鞋、健力宝都是奢侈品。90年代中期,陕西汉中地区因烟厂效益不好,导致财政困难,发生过以高档香烟冲抵工资的荒唐事件。2001年到北京读书时,人们一提起陕西,似乎只有两个印象。一个是缺水(不洗澡),一个是文物多(盗墓猖獗)。西安自改革开放后,GDP排名一路从全国TOP20滑落到40名开外,几乎被耽误了20年。同处西部地区的成都,改革开放前不如西安。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,如今西安只能看着人家的尾灯追赶,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。
情况从千禧年开始改变,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。陕西作为桥头堡备受重视,各种政策buff叠加,左右逢源吃尽政策红利。陕北的油气资源开始变现,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发力。截止2024年,陕西省经五普调整后的GDP总量超过3.5万亿,排名全国14,人均GDP攀升到12名。整体而言,当前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中等偏上的位置,跻身相对富裕的省份,是3-4万亿GDP俱乐部的领头羊,也是中等规模省份(按人口体量的角度,4000万上下)的优等生。但是,陕西的发展水平依旧与国家的投入、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外界的期望相差甚远。
论政治地位:西北大区中心,三位数区号(029),各大机构高配,且朝中有人。
论政策:陕西要的政策,国家几乎照单全给,甚至坊间有“政策粉碎机”的雅称。
论人才:西安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,陕西不到4000万人口坐拥3所985和7所211,让人眼红。
论交通:西安是除北京之外全国第二大高速公路节点,西安米字型高铁网络逐渐成型,咸阳机场是中国十大机场,被国家定位为国际门户枢纽。
论工业基础:建国初期苏联援华156项重点工程,其中陕西落户24项,与共和国长子辽宁并列全国第一。西安一座城市狂揽16项(包括户县的2项),位列各大城市之首。全国三分之一的航空工业布局在陕西,卫星测控、大地原点、火箭发动机、铀浓缩、高压输变电等尖端军工硬科技也花落陕西。
论历史文化:除了河南省,还有谁能与之争锋?西安是外国元首访华的老三站,国际知名度媲美北京上海,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。
如此好的自身条件和政策加持,陕西发展理应更好,经济水平(不是规模)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才属正常。虽然陕西省GDP从2005年的0.38万亿增长到2024年的3.55万亿,增长了8.34倍。人均GDP从2005年的1.04万,增加到2024年8.9万,增加了7.56倍。但人均GDP仍略低于全国9.57万的中等水准,且20年来一直都没有追上。最近几年陕西增长乏力,经济发展十分吃劲。
总的来说,陕西目前的成绩是不及格的。甚至连合肥这种曾经的县城都敢在西安面前叫板(没有看不起合肥的意思),老陕的臉算是丢尽了。
国家之间,区域之间都有比较优势,相对于8个周边邻居,陕西的优势是很明显的。
陕北蕴藏丰富的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气,还有金属镁,可以说地下全是黄金。内蒙、山西煤很多,还是没有石油。甘肃有石油,但长庆在西安,炼化基地在咸阳,甘肃的煤没有陕西的多。四川天然气全国第一,但是缺乏煤和石油。据统计,陕北地区煤炭已探明储量1470亿吨,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1%左右。小小的神木市每年煤炭产量占到全国7%以上;2023年,陕北榆林市生产原油1078.46万吨,占全国总产量的5.1%;陕北天然气预测资源量达到11.7万亿立方米,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.2万亿立方米,居全国第三位;2024年榆林市府谷县金属镁产量达53.72万吨,占全国的52.35%,占全球的47.54%。榆林就是中国的科威特。
关中物阜民稠,教育、医疗、交通、科技都是大区顶配,旅游异常发达,文旅更是全国标杆,军工产值全国第一(隐藏GDP)。
陕南山清水秀,坐拥汉江、嘉陵江两大水系。背靠秦岭龙脉,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,大熊猫的家园,野生动物的基因库,国家的水塔。温暖湿润的气候造就了鱼米之乡,茶叶、食品、纺织等轻工业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,现代装备(飞机、机床、电梯)也有一定的基础。
尽管陕西有时候很不情愿承认自己的西北身份。从地理上讲,陕西大部位于华北。从全国版图上看,位于国土的中心。在军事上,属于中部战区。经济划分上,属于黄河中下游经济区。陕西经济、物流、人流的主要方向依然是东出和南下。陕西就是在一种模棱两可的模糊战略下占尽政策的便宜(有点鸡贼)。一方面享受着西北大区中心超高的行政地位,以及政治资源带来的一系列好处。一方面就像当年的秦国一样,极力摆脱西北的身份,矢志东出。其实西北真正的核心应该是甘肃,若不是甘肃太过贫穷,否则西北的首府绝不会轮到陕西。于是乎,西安成为西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,这本应该是兰州的使命。
在最新的2021—2035年国土规划中,西安被定位为陕西省省会,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,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。赋予了西部经济中心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、先进制造业基地、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。如此高的能极和定位仅次于几个直辖市。
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,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,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。陕西位于中国大陆几何中心,与8个省份相邻,是东西部经济纽带的关键节点,能够有效地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。
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,拥有1200多年的建都史。三秦大地遍布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。秦始皇兵马俑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、唐大明宫遗址、大小雁塔、西安城墙、华清池、大唐不夜城勾勒出浓浓的长安情结,让人一眼梦回汉唐。这些历史遗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,也为陕西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西部大开发实施20多年来,受益最大的是陕西、四川和重庆。西部三大中心城市西安、成都、重庆无一例外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。现在虽然还是海洋时代,但隐隐已有海权松动、陆权回归的迹象。中美自2017年贸易战打响之后,关系持续恶化。能预见特朗普的第二个任期,中美关系只会更糟。
东出的大海通道被岛链锁死。以中国现在的军事实力不是突破不了岛链,而是代价太大,得不偿失,我们仍就需要用时间换取空间。
南海石油和贸易通道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,但蹲着美国的看门狗(香蕉人)。越南、菲律宾、印尼与中国均存在领土纠纷(领海及专属经济区),选边站队的火药味渐浓。
北方的邻居虽疲于俄乌冲突,但恐怖的军事实力无法让人放心。历史上,侵占中国领土最多危害中国最大的正是毛熊。一个虚弱的斯拉夫对东、西方才是友好的。
南亚次大陆,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蠢蠢欲动,在美国的挑唆下不断在边境滋事。巴基斯坦也不安全。
美国构筑的C型包围圈依然牢固。环顾周遭,想要突破修昔底德陷阱,只有西边一条出路,那是欧美势力想染指却难以投送影响力的地方。中国有地缘、历史和文化的先天优势。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机会,也是国运。
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,也是一带一路的起点,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在眼前。在持续对抗的预期下, 国家已经启动了战略备份,产业布局大调整、工业西迁的浪潮即将袭来。能预见,有着良好基础和广阔战略纵深的陕西、四川、重庆一定会迎来泼天的富贵。
说一点玄学的东西。凡是做过首都的地方,一定符合天星四贵的风水格局。在中国符合这个条件的,只有北京和西安。黄河的改道破坏了西安的风水,能不能重回帝都要取决于黄河是否会回归故道。抛开首都情节不说。陕西处于西北方向,西北方在易经中属于乾位,乾位是生门。影响中国近500年国运的,依然还是陕西。明朝亡于陕北的流寇。近代,陕北又成为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。西安事变的偶然爆发再次改变了历史的走向。
1、经济结构单一,高度依赖能源和三产,长期不重视工业导致工业比重过低,产业升级任重道远
现在陕西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西安和榆林。尤其近几年来,榆林快速崛起,经济总量接近8000亿,慢慢的变成了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。榆林靠能源起家,开发较晚幸运的碰上了能源价格飞涨,才有了GDP的突飞猛进。但过度依赖能源,并不能持久,煤总有挖完的一天。虽然榆林在积极布局煤化工、风电、石化、新能源等产业,不遗余力的推动产业升级,效果如何还需要一些时间来检验。
省内另外一个引擎西安在后疫情时代有点哑火,这几年增长乏力。西安高度依赖旅游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,工业比重一降再降。没有哪个富裕国家是工业弱而服务业强的,都是先工业化再过渡到服务型经济。都说工业一直是西安的短板。其实西安的工业不弱,只不过军工的比重太大,军工企业创造的价值又不计入GDP,整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其实是被低估的。西安缺的是完全市场化操作能够吸纳就业,缴纳税金社保,刷高GDP的民用工业。工业不强,西安本地留不住人,才会陷入孔雀东南飞的窘境。人才是核心竞争力,没有人一切都是虚的。
陕南因为是“南水北调”和“引汉济渭”的水源地,工业被限制发展。只能在文旅、康养、绿色农业等少数领域寻求突破,而且夹在西安和成渝两个经济区之间被双向虹吸,日子过得很艰难,索性直接躺平。汉中已经是陕西省老龄化最严重化的城市,未富先老,人口问题异常突出。
中国历史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。第一次是商周之变,第二次是秦汉之变,第三次是唐宋之变,第四是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。
商周之变:将鬼神的世界改造为宗法血缘凝成的礼乐之邦,那时候我们用眼睛看世界(精彩绝伦的商周青铜器),用脑子思考世界(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)。
唐宋之变:扭转了中国的上升势头,战略开始收缩、思想趋于保守,我们有心无胸。
清末之变: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被彻底打破,中国被迫融入世界,遵守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,工业文明的降维打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。我们的精神高度褪到了膝盖以下,中国人跪了下去。
陕西是前两次变革的策源地和主导者。自宋代起,陕西从国土的中央和政治舞台的C位沦为边疆和边缘,剧烈的落差给陕西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。关中平原相对封闭,土地肥沃,农业条件优越,人口适中,很容易自给自足。身份地位的下降,长期的不被重视甚至不断遭受打压,与优越的自然环境相互叠加,让陕西人的思想越发保守,小富即安的心态极其严重。不仅关中如此,汉中更甚。“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,三千万懒汉齐吼秦腔”的戏谑是真实的写照。反过来想,懒汉是因为家里有底。如果家里没底,只能去外面讨生活,比如东部某人口过亿大省。
新中国成立后,对革命圣地的陕西投桃报李。陕西要的政策几乎照单全批。陕西在国家的庇护下,过得比较滋润。等靠要就能过得很好,没必要去拼命。改革开放以后,全国都在搞经济,东部地区先富起来,陕西人依旧龟缩在城墙根下晒着太阳,等着皇粮。虽然自己和人家的差距越拉越大,不仅不着急,骨子里还瞧不起别人是缺少底蕴的暴发户。
前面章节我们提到陕西是一个割裂极其严重的省份,陕北、陕南、关中互不认同,甚至老死不相往来。陕北人喜欢去山西或者走西口。关中人守着黄土地,不愿意出门。陕南人独自美丽,要么南下四川。
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核心来驱动,经济学上叫“发展极”。因为经济稳步的增长并不是在每个地方以相同的速度进行。相反,它通常集中在某些主导部门和具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行业,这些部门和行业通常聚集在大城市中心,形成“发展极”。光有发展极不行,需要周边地区共同规划、产业分工、合理地布局、优化配套,产生协同效应。中国发展最好的城市群就是长三角,上海是发展极,周边一众江浙沪兄弟分工协作,产业链上下游互相配合,才有了共同富裕。相反的例子就是京津地区,北京天津虽然是发展极,但如同黑洞一样,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。
陕西的情况更严重。陕北搞能源、化工,关中搞军工、旅游、房地产,陕南搞生态旅游、康养、绿色农业(富硒茶、有机黑米等)。大家各过各的,没有在省内培育出相互配合的产业链。相关产业链都在省外,肥水流到了别人家的田里。
发展极换个说法就是强省会。发展都有先后,改革开放时优先发展东都,再让东部反哺西部。区域内部,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,必然是优先发展省会,等省会发展起来再反哺周遭小弟。强省会的战略没问题。但我们也要看到强省会的副作用。西安万亿GDP是建立在吸血全省资源的基础上。西安虹吸的越多,GDP越高,其他城市的发展越举步维艰。因为资源有限,经济水平不高,没有强大外生变量(如家里有矿、政局变动、政策调整等)的驱动,GDP增长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发展,而是数字的重组,把小弟的钱拿来放在大哥的家里。
发展意味着增长,增长不等于发展。很多时候,有增长无发展,仅仅一个通货膨胀(物价上涨)都能使数字看着更漂亮。陕西自从开启强省会战略以来,除了榆林受益于煤炭经济,人口实现正增长。陕西别的地方都在流失人口,西安周边和陕南尤为严重。后疫情时代,全球经济都在放缓。陕西省内多个地市出现负增长,西安还是正数,只是不知道这是不是与众兄弟商议后的效果。
想要协调发展,还要等到西安足够强足够富,到那时西安资源的外溢才能带动周边。目前,仍处于阵痛期。
陕西的落后,或者说中西部地区的落后,归根到底是历史的大趋势。事实很扎心,但客观规律就是这样,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在陆权时代,中国是东西治天下的格局(以西制东),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,因此陕西是帝都,是陆权时代的王者。宋代以后,丝路断绝、陆权衰落、海权崛起,东西治天下被南北治天下所取代,长安洛阳让位给南北两京。政治中心东移,经济中心南移,中西部的落后在所难免。当下依然是海权时代,陕西这种内陆省份不沿边不靠海,发展起来先天不足。
改革开放以后,国家先发展沿海后发展内陆,先开发东部后开发西部。在很长的时间里,陕西不是国家发展的优先级。不仅不是优先级,还要充当奉献者的角色。陕北的能源特别大程度上承担着保供给的任务,西电东送、西气东输、北煤南运都有陕北的份(也默默为山西悲痛)。关中,给全国输送人才。陕南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,为确保一汪清水送京津,被限制发展。
一、陕西的历史定位和角色转变-从中央滑落到地方,但依旧是政治中心最大的挑战者
陕西曾经是中央,但已经不做老大上千年了。它从全国的政治中心退变为区域中心,角色从班长变成了历史课代表。作为地方势力的代表,历代中央政府如何定位陕西呢?
陕西事关西北安危、国土完整,是中国的命门。西北地域广大,民族宗教复杂,生态环境脆弱,但资源丰富、文化灿烂,是多元文明的交汇之地和人种的十字路口。西北需要一个核心力量来支撑起国家的战略支点,本来甘肃最合适,但甘肃太弱。所以位于中原腹地的陕西接替了这一个角色。只有陕西强起来才能辐射西北,带动西北的发展,从而稳定边疆局势。
东汉时国都东迁洛阳,国家重心东移,中央政府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力减弱。羌人叛乱频繁,光武帝、安帝和灵帝时期朝廷内部对是否放弃凉州(武威)产生了激烈争论。司徒崔烈建议放弃凉州,但议郎傅燮强烈反对。他指出:“凉州是国家的屏障,不能轻易放弃。放弃凉州,关中就成了边境。若羌人再袭扰关中,是否连关中也要放弃?”傅燮的一席话振聋发聩,令众人如梦初醒。汉灵帝最终采纳了傅燮的意见,继续坚守凉州。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公元755年)爆发了安史之乱。朝廷为收复两京,急调安西四镇精锐回撤驰援平叛,大唐从此逐渐丢失西域,中原王朝再次踏入这片土地已经是千年之后的大清乾隆年间。从宋代起,中国战略全线收缩。势力不断东进,曾经的西域佛国竟成了的天下。不仅新疆,连甘肃也遍布寺,西北地区的宗教和民族被完全重塑。清朝同治年间,陕甘爆发了惨绝人寰的回乱。要不是左宗棠力挽狂澜,今天的西北恐怕已无多少汉人。
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,西北决不能乱。陕西肩负的历史使命,决定了它必须富强。
前面章节,已经分析过。从元代以后,国家的主要矛盾就是防止地方割据。陕西自古就是成就霸业的地方,一定要进行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打压、提防和削弱。否则陕西太强的话,对中央的威胁太大,分分钟会取而代之。中国古代前半段是关东势力和关西势力的对抗。关西势力也就是关陇集团。关东则是中原集团和河北集团。在前半段,关陇集团有绝对的优势。后半段,河北集团在拉锯战中胜出。中央要让地方臣服,需要绝对的实力。天道好轮回,谁能保证关陇势力不会再次翻盘,上演王者归来呢?
广东僻处岭南,远离政治,只想一门心思搞钱做个富家翁。国家对广东的定位是商贸与经济中心。
江南虽然富庶,但不是成就霸业的地方,历史上建都南京和杭州的政权都只能偏安一隅。
所以,陕西发展的下限比较高,但上限会被朝廷锁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。中等偏上,可能就是陕西发展的上限。
现阶段,陕西发展遇到了瓶颈。毕竟只有四千万左右的人口体量,GDP排在它前面的要么是六七千万体量的人口大省,要么是直辖市要么是沿海省份。到底陕西能不能突破中等偏上的陷阱,在总实力上更进一步。还是止步于14名,被身后的江西追赶乃至反超呢?
我觉得是前者。世界的局势发生了改变,陆权有重新崛起的可能。一带一路事关中国国运,西北的战略权重不断加大,产业西迁又将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,未来中国重心必将西移。陕西很有机会,只要头脑清醒不犯大的错误,借着东风假以时日定会破茧成蝶,成为中国强省中的重要一极。
发展其实是看领导阶层的思想,比如说一个西安咸阳一体化搞了二十多年了,现在还是这个吊样,思想解放很关键。
是的,西安和咸阳几十年了关系都理不清楚,成都兼并了多少县市,西咸新区又扯了这么多年。还是思路问题,谁都不想放弃利益,多方都想插手。发展先要解放思想。
解放后,陕西吃国家的政策红利非常多,但发展却差强人意。一五时期,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,陕西占了24个,和共和国长子辽宁一样多,但这24个项目全部给了关中(其中西安独占17个)。改开后,西安一城独大,享尽了国家的政策照顾,关中其他城市因陕西省的重点照顾,发展水平还能说得过去;陕北凭借资源优势,现在是扬煤吐气了;陕南因为南水北调水源保护,没有产业,年轻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,陕南三市GDP在陕西已经是倒数后三位(铜川因为规模小除外),成为“陕难”了。 如何破局?笔者看来,陕西真还不如三分呢:西安带着关中和商洛直辖,陕南陕北和周边地区重组新省。
這個特别有道理,本就是拼湊的省份,陝北陝南單飛可能更加合理。如果跳出經濟的思維,從戰略軍事和政治上看,陝南陝北和關中聯姻是利大於弊。不同的層級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,決定腦袋,高度決定視野。陝南的發展確實太拉胯了,尤其是漢中,那麽好的條件落得如此境地。可惜可惜[捂脸]
現在的水平不比四川重慶差,在某些指標還要勝過,陝西應放眼全國,做中國強勝而不是西部強省。[呲牙]